過去幾年,中國車市的競爭節奏幾乎被“爆款”所重塑。無論是新勢力的營銷打法,還是傳統車企的新品迭代,誰能在短時間內制造出一款現象級產品,誰就能搶先占據市場的主動權。但隨著市場逐漸成熟,人們也發現,爆款并不是憑空出現的,它背后往往需要穩定的品牌力、體系力和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。
一段時間以來,領克連續交出兩份值得關注的成績單。9月8日,領克10 EM-P正式上市,不到一小時,訂單量就突破一萬臺;一周后的今天,領克900的累計交付量突破三萬臺,這距離它上市也才僅僅4個月。
一個是價格在20萬級的智能電混四驅轎車,一個是站在30萬檔位的旗艦大六座SUV,覆蓋的用戶群體和使用場景截然不同,卻在短時間內都跑出爆款曲線。這種“接連收獲”的背后,顯然不只是運氣,而是領克在體系化造車上的一次集中體現。
持續輸出爆款,為什么是領克?
爆款之所以稀缺,是因為它背后需要兼具三個要素:精準的市場切入點、可靠的品牌背書、以及穩定的體系能力。領克的特別之處在于,它幾乎把這三點都踩得很準。
先說市場切入點。領克10 EM-P定位于智能電混四驅轎車,價格覆蓋16-20萬元區間,直擊合資B級轎車的腹地。在合資品牌的優勢逐漸削弱,而自主品牌轎車普遍缺少“性能+智能”雙重標簽的背景下,10 EM-P正好補上了空白。它既通過四驅系統和超過500匹的綜合馬力,讓年輕人看到駕駛樂趣;又通過全場景智能輔助和OTA升級,滿足了他們對前沿科技的渴望。這種“既有感性,又有理性”的組合,在當下市場上少有匹敵。
而領克900選擇的,則是另一條幾乎沒有先例的路線。大型SUV市場今年的新車不少,但大多數產品要么強調性能,要么強調空間,很難做到全面均衡。領克900基于SPA Evo大型混動架構打造,不只是單純做“大”,而是從安全、空間利用率、駕控體驗和智能座艙等多個維度,重建了大型SUV的標準。這種理念讓領克900在推出時,就自帶一種“不妥協”的氣質,迅速俘獲了一批追求全家出行體驗的用戶。
當然,精準定位只是第一步。要把爆款真正做出來,還需要用戶信任感的支撐。就比如安全,用吉利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、極氪科技副總裁、領克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林杰的話來說就是:“我們在安全上只能做加法,不能做減法。”林杰將之形容為“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”。換句話來說,即便研發、團隊人員在流動,領克的安全理念始終不會變。這種堅守是稀缺的,也正是讓用戶愿意為新車首批下單的根本原因。對于新能源市場來說,安全感和品牌承諾幾乎是最難建立的信任,而領克通過不斷刷新安全紀錄,讓用戶形成了長期穩定的預期。
第三個關鍵要素是體系能力。極氪科技副總裁、領克研究院院長康國旺提到,熱點之所以成為熱點,是因為它契合了用戶的需求。但更關鍵的是,如何把用戶的關注點落實到產品細節里。“到目前為止,市場上沒有哪款車能把這些技術完美組合在一起。”10 EM-P與900恰好做到了這一點,它們背后折射的其實是領克在全球化研發、架構平臺、供應鏈整合等方面的能力。這種能力,讓“市場熱點”能夠被轉化為“銷量爆款”,而不是曇花一現的噱頭。
回顧整個過程,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邏輯:領克10 EM-P代表的是對年輕用戶的理解,領克900代表的是對家庭用戶的理解,而兩者都不約而同地依賴于“體系化造車”來落地。爆款的接連出現,恰恰是這種體系能力最直觀的證明。
左手領克10 EM-P,右手領克900,下一個會是誰?
如果說10 EM-P 和 900 分別在轎車與 SUV 市場里完成了突圍,那么它們真正傳遞出的價值,并不僅僅停留在一款車的熱銷,而是領克在“爆款邏輯”上的體系化能力。
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,中國汽車市場的爆款往往靠單點突破:要么極致性價比,要么用某一項獨特功能迅速聚焦注意力。但這種模式有明顯的不可持續性,一旦競爭對手跟進,優勢很快就會被稀釋。而領克的做法不同,它并不是去賭某個單點,而是基于底層架構和研發體系,把技術、設計、體驗打包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解法。這種“全局思維”,讓它在市場變化中更具韌性,也讓爆款的出現變得更有規律性。
更關鍵的是,領克在產品定義上展現出極強的市場感知力。10 EM-P 面對的是年輕用戶的復合需求,他們既想要性能快感,又追求智能體驗,同時價格還要合理,這本身幾乎是個矛盾體。領克選擇用 EM-P 技術平衡性能與續航,再加上智能座艙,把復雜的需求拆解并逐一滿足,最終跑出了差異化曲線。900 所在的市場則完全不同,大型 SUV 的競爭已經堪稱紅海,但領克找到的切口,是家庭用戶對“新豪華”的渴望:安全必須是第一位,空間不能再以犧牲舒適為代價,同時還要兼顧駕控樂趣和智能體驗。領克的答案并不是在某個維度拔高,而是一次性給出完整的全景方案。這種產品定義力,說白了就是比用戶自己更懂用戶。
這背后折射出的,正是領克的爆款邏輯:它并不是靠單點突破,而是依靠體系化造車,在每個細分市場都給出“最全面的解”。而且,這種解法具備可復制性。換句話說,今天10 EM-P與900能夠成功,未來也完全可能在其他細分市場再復制出新的爆款。
在領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穆軍看來,消費導向既要順應也要引領,領克正是這樣一個品牌。在原創設計與品質感上持續領先,是領克能夠不斷孕育爆款的底層邏輯。而這,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會期待“下一個爆款”——因為體系化能力已經證明了它的可延展性。
領克“向寬”的具象化表達
如果說10 EM-P和900代表的是產品層面的突破,那么“向寬”則代表戰略層面的清晰表達。
從品牌創立之初,領克就不是一個按部就班的角色。它既敢于挑戰合資品牌的核心市場,又敢于在設計與營銷上走出自己的路。如今,伴隨著“一個吉利”的重新整合,領克的價值更加清晰:它既是吉利全球化技術體系的承接者,也是對本土市場需求的快速響應者。
林杰認為,堅持品質路線,堅持原創設計,堅持圍繞產品能力做加法。這些堅持構成了領克“向寬”的底氣。所謂“寬”,并不是模糊化,而是不斷擴展邊界:在轎車與SUV之間找平衡,在性能與智能之間找平衡,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找平衡。領克的戰略確定性,正是來自于這種不斷擴展的能力。
與此同時,“向寬”也意味著一種穩健的發展方式。林杰直言,領克不會靠低于成本的價格搶市場,而是通過成本管理與質量提升實現可持續。他還特別強調,可持續發展是重中之重,不會用單月或單周銷量作為唯一目標。這樣的冷靜,讓領克在行業普遍追逐短期爆發的背景下,顯得尤為理性。
因此,今天的10 EM-P與900并不是孤立的成功,而是領克體系能力的階段性成果。它們背后的邏輯是清晰的:通過體系化造車,把全球技術與本土洞察結合起來;通過戰略上的“向寬”,讓品牌不拘泥于某個細分市場,而是不斷拓展邊界;通過堅持安全、品質、原創等底線,讓用戶信任得以延續。
結語:站在當前這個節點,領克或許已經走出了屬于自己的高端化新范式。它證明了中國品牌的高端化不必照搬豪華傳統,也不必依賴單一噱頭,而是可以通過體系、堅持與創新,逐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市場邏輯。從10 EM-P的速度,到900的厚度,再到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爆款,領克已經給出了答案:高端化的正確性與確定性,就在這條“向寬”的道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