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的轎車江湖,像一場“新舊勢力的掰頭”。翻開8月轎車銷量榜單,前十席位里超七成被新能源車霸占,自主車企直接包攬前六;合資品牌只剩幾輛燃油車,靠著“大降價”勉強留在牌桌,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電動化滯后的它們,底牌快打光了。
吉利星愿,恐怖的統治力
吉利星愿以6.88-9.78萬元的定價,精準卡在“三四線城市首臺新能源車”的預算區間。
作為緊湊型純電轎車,它不僅車機支持語音交互、能OTA升級,輔助駕駛還能實現ACC和車道居中,后排空間在同價位里也很“能打”,科技感和實用性兩手抓。再加上吉利在三四線城市密布的經銷商網點,用戶想買也方便。
銷量方面,吉利星愿7月賣了44274輛,8月沖到46057輛,連續四個月穩坐冠軍,這成績說明,只要價格和產品力在線,入門級新能源市場暫時沒對手能撼動它。
五菱宏光MINIEV,神車地位牢固
五菱宏光MINIEV以3.58萬起售,幾乎是市面上“最便宜新能源車”的代名詞。
別看它是微型車,但車身小巧的優勢顯而易見,停車、穿街都方便;續航雖然不長,但應付單日通勤也足夠,維護和充電成本還低到離譜。在下沉市場里,新能源車“接娃、買菜”的剛需本就旺盛,雖然有長安Lumin、吉利熊貓這些競品分流,但宏光MINIEV的名氣和渠道優勢擺在那。
7月賣27337輛排第三,8月直接沖到37828輛拿第二,這波環比大漲,一方面是縣城、鄉鎮需求還在釋放,另一方面競品本月表現稍弱,讓它撿了個“回血”機會。
比亞迪秦PLUS:10萬級混動“老炮”
10萬-15萬元的家用市場,秦PLUS靠著DM-i混動和純電雙版本,穩穩占據第三的位置。DM-i技術成熟到閉眼買,還敢給15萬公里超長質保,直接打消家庭用戶對混動靠不靠譜的顧慮;況且秦PLUS空間、舒適性也把家用屬性拉滿,真挑不出一點毛病。
7月份賣31237輛排第二,8月35800輛排第三,銷量其實在漲,只是被宏光MINIEV的“爆發式增長”超車。
日產軒逸:燃油車的最后倔強
目前日產軒逸終端廠商起售價直接砍到7.99萬元,再加上優惠,比不少自主緊湊級車還便宜。“大沙發”大空間、燃油版約6L/100km的油耗是日產軒逸老底子優勢,經典款改款后,外觀內飾也往年輕化靠了靠。
靠著降價和經典款促銷,7月賣26337輛、8月27695輛,都穩居第四。目前,日產軒逸燃油版銷量占比還高達92%,在新能源大勢的大背景下,日產軒逸屬于“眼下活得還行,未來沒啥盼頭”的代表。
比亞迪秦L:15萬級B級新能源“破局者”
瞄準15萬-20萬元B級車市場,作為秦PLUS“升級版”的秦L車長超4.9米,綜合續航能到1200km,堪稱家用神車不為過。
15-20萬價位里,傳統合資B級車大多還是燃油車,秦L的插混技術既滿足“中高級車的面子與空間”,又解決了油耗、限行煩惱,換購用戶很吃這一套。在銷量上,秦L從24490輛漲到8月份的25380輛,堪稱穩如老狗。
比亞迪海豹06:20萬級轎跑“黑馬突襲”
海豹06DM-i以9.98-13.98萬元價格區間切入市場,搭載比亞迪第五代DM-i技術,CLTC純電續航80-120km,軸距2790mm帶來越級空間。作為中型插混轎車,其動力與續航組合在同價位極具競爭力,7月排銷量排名第九賣21555輛,8月直接沖到第六,月銷達到24353輛,整體后銷量后續大概率還能往上沖一沖。
大眾朗逸:合資燃油車大勢不再
作為合資緊湊型燃油車,上汽大眾朗逸勝在“空間實用+品牌認知度高”,再加上南北大眾的“雙車戰略”(朗逸+寶來),哥倆能合力貢獻不少銷量。7月、8月都排第七,銷量從23081輛漲到24320輛,看著是微漲,但電動化基本“擺爛”,純電版朗逸沒什么存在感,只能在燃油車市場吃老本,競爭壓力其實非常大。
比亞迪海鷗:小型電車遇到增長瓶頸
終端6.98-8.58萬元的海鷗,提供CLTC續航305km/405km兩個版本,標配DiLink智能網聯系統,支持30分鐘快充。但比亞迪自家新品元UP上市后,用戶被分流了一部分。7月、8月都排第八,銷量從22941輛漲到23031輛,看似微漲,實則7月環比還下滑過25.3%,8月只是“止跌”,除了銷量分流,吉利星愿的崛起也搶走了海鷗不小的市場份額,想要重回增長,得改款提升續航或配置才行。
小米SU7:新勢力“喜憂參半”
在小米YU7上市之后,SU7的熱度似乎沒有以前這么高了。這款21.59萬起的純電轎跑,靠著“小米”科技品牌光環,吸引了一大波科技愛好者:高階智駕支持城市NOA,科技配置拉滿(超大中控屏、絲滑車機),造型設計也很“出圈”。21.59萬的起售價,在“高階智駕+轎跑造型”組合里性價比突出。
不過小米汽車一直存在產能焦慮,訂單多交付慢,不少用戶等不及就轉投其他品牌。銷量方面,小米SU7在7月賣了24410輛,8月跌到第九賣19848輛,如果產能問題不解決,沖榜難度依然很大。
大眾速騰:燃油車“回光返照”
2025款改款后,一汽大眾速騰起售價13.99萬元,但終端已經有了一定的優惠。作為合資A級燃油車,它勝在空間比朗逸更寬敞+底盤質感偏運動,適合追求小高級感的家用用戶。7月沒進前十,8月沖到第十賣19074輛,能擠進來主要靠“降價+品牌口碑”,再加上競品車型本月表現疲軟。但新能源化不足的問題將持續制約其競爭力。
總結:燃油車的時間,真不多了
隨著市場競爭進入深水區,接下來的轎車市場將迎來更具懸念的較量。合資品牌能否推出真正具備技術競爭力的電動化車型,打破當前“電動化擺爛”的局面?新勢力如何平衡產能爬坡與盈利難題,避免因交付問題錯失市場機遇?自主新能源又將通過何種策略向20萬以上中高端市場攻城略地,進一步壓縮合資品牌的生存空間?這場關乎行業未來的新舊之戰,才剛剛進入白熱化階段。